精彩推荐:下载手机客户端
      论坛导航   平昌论坛   不看不知道 平昌还出了这么多的名人
    返回列表
    查看: 20081|回复: 4
    收起左侧

    [话题] 不看不知道 平昌还出了这么多的名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13 13:02: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四川巴中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平昌籍革命烈士之一------韩宗银韩宗银(1914—1934),平昌县六门乡五马石(凉云村)人。
      韩宗银5岁丧母,10岁丧父,惟胞兄宗德是依。13岁给本村富绅韩尚学作义子,割草放牛、劈柴担水,起早摸黑终日劳累,稍有怠慢,便遭打骂,栉风沐雨5年,仅换得一套粗布衣裤。
      1933年,红军解放六门后,在五马石建立村苏维埃政权,组织贫雇农打土豪,分田地,帮穷人办翻身事业。韩宗银在红军干部的启发下,逃出韩尚学家,参加游击队。一个晚上,他站岗放哨,抓获两个不法分子押交乡苏维埃。红军见他机智勇敢,不久就派他去江口县委作交通局长。同年,经红军干部徐明鑫、陈崇盛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即担任江口县委少共书记。
      1934年1月,红四方面军第一次撤离江口前一天,县委传达川陕省委关于红军部队撤离后做好地方工作的指示,令韩宗银去岳家区苏维埃召开紧急会议,传达上级指示后当天返回县城随红军大部队撤离。他到岳家后分别通知在乡下的区委成员,会议一直延到晚上才进行。会毕他赶到县城巴河对岸已是次日拂晓,渡口和船只已被国民党军封锁,并在沿河渡口处盘查过往行人。韩得知红军已于日前午夜撤出江口,便返回六门乡从事地下斗争活动。
      红军撤离后,各地豪绅纷纷组织“清乡团”,大肆搜捕、屠杀红军家属及乡村苏维埃干部和积极分子。五马村的豪绅获悉韩宗银仍在六门场一带活动时,便密告六门“清乡团”团长,于1934年1月的一个晚上,将韩宗银骗在罗家院(凉云村九组)一丁姓家,乘其不备,夺下韩身背的大马刀,绳捆索绑押送六门场太阳庙施以“吊鸭儿凫水”、“烧八团花”等酷刑。韩宗银宁死不屈。清乡团长在韩口中逼不出红军的地下活动情况,即令团丁押送岳家交国民党二十军。途经涌水河,两个士兵将韩宗银拖放在一块门板上,手脚钉上铁钉,放入河中。牺性时年19岁。

    平昌籍革命烈士之二------刘伯坚
    刘伯坚(1895—1935),谱名永福,号铁侠、铸;国外曾用大野(冶)、毅伯笔名。平昌县龙岗乡人。
      伯坚幼年聪颖,七岁入私塾,勤奋好学、尤爱习字,五六岁后即能书写对联,作状词。12岁就读大舅苟俊生执教的“专修馆”攻读经史,又经二舅秉衡(武生)教习拳术,练习气功,骑马射箭,演唱川剧等。
      1912年春,伯坚去金斗寨高小学堂就读。一次学校以“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命题作文,伯坚冲破“八股”框框,针对时事广征博引,指出古今一些文人“文不符质,虚饰华美,六朝陋习,殷鉴不远……”经校长批为“笔底波澜,历数文人无行之害,矢志上进,大器固不待晚成矣”。1913年春,伯坚考取巴中中学研究“新学”,攻英语、数学,但他认识到学校是新学不新,死水一潭,便毅然转入绥定联中。时值国势混乱,他深感辛亥革命并未给社会带来安宁、人民带来幸福。1915年秋离开联中,就读省立万县师范。在万县他目睹外国船只在长江流域横冲直闯。践踏祖国肌体而痛心。他奋笔疾书:“堂堂炎黄子孙,岂容洋奴欺侮,凡有血气之伦,莫不枕戈饮血”;面对复辟倒退势力,他呐喊:“再穿上黄马褂是对民族的侮辱,时代的背叛”,他决心从书本中走出去,“寻求救国之道,探索治国之术”。1918年春经友人介绍嘉陵道驻保宁府(阆中)道尹陈炳坤处供职。伯坚办事认真,且文笔精练,深得陈氏器重。半年后给伯坚晋级加薪并举荐任苍溪县长,但他志不在此,婉言谢绝说:“不谋高官厚禄,志在求知报国。”是年冬,家乡佛楼、龙岗一带之数千农民武装抗捐遭到镇压,他通过官方搞合法斗争,迫使官府让步。不久,他毅然辞职并呈书父母:“父辈家非殷实,儿欲奋发深造,报国救民,不得不恒游远方求学。”在亲友的资助下,于19l 9年正月16日赴成都,考入师范学堂补习外语,作旅欧勤工俭学准备。“五四运动”在成都掀起波澜时,伯坚投身运动前列,同刘砚僧、李吉力人、袁诗尧等成立学生联合会,创办《星期日》周刊,积极传播新思想、新文化。1919年8月,刘伯坚离蓉赴渝,9月抵北平,就吴玉章办的高等法文专修馆学习。1920年6月初离平赴沪。6月下旬赴法,7月初抵马赛、赴巴黎后,被分配到比利时霞洛瓦劳动大学半工半读。1921年初,伯坚由比到巴黎,研读《资本论》、《共产党宣言》、《法兰西内战》、《国家与革命》和苏俄革命经验。加入赵世炎、李立三组织的劳动学会。1921年参与争取“三权”(吃饭、工作、求学)为主要内容的“二、二八运动”。同年7月“抗拒中法大借款”和9月的进驻里昂中法大学等一系列革命斗争。翌年初,各地代表在巴黎共商建党事宜,刘伯坚回比建立和发展少共基础组织,同赵世炎、周恩来等保持密切联系,进行政治活动。1922年8月,成立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原“少共”成员全部转为中共正式党员,刘伯坚担任中共旅比支部书记。1923年初秋,继周恩来后被选为中共旅欧总支第三届书记。1923年11月,党派刘伯坚、李会林等十余人第二批赴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刘伯坚被推选为旅莫支部书记,负责“东大”和中山大学二百多名党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担负旅莫华侨事务。1925年5月,国内爆发“五卅惨案”,全国形成罢工高潮。旅莫支部根据党中央决定,中国留学生分期分批回国参加革命斗争。此时,旅欧的邓小平、李大章等三十多人因在法抗议帝国主义残杀中国人民,被法政府驱逐出境,转到苏联学习,党决定亦由他接待安置。1926年春,冯玉祥军事失败,通电下野,携带家眷赴苏考察,并要求援肋。共产国际为争取冯玉祥,派刘伯坚参加这一工作。5月9日晨,冯玉祥抵莫斯科后,刘同曾涌泉、武胡景以《挺进报》记者身份与冯接触。冯玉祥在苏考察3个月,表示接受共产国际建议,并欢迎刘伯坚等一批共产党人到西北军去协助工作。1926年9月,冯玉祥、刘伯坚等回国后,收集旧部,重振军旅,由刘伯坚草拟《五原誓师词》。冯被推举为国民军联军总司令,伯坚为政治部副部长。部队很快发展到20余万,以后在转战甘、宁,挺进陕西中,取得节节胜利。12月后,部队顺利出潼关。此时,刘伯坚结识王淑振(国民革命军宣传员),于1927年3月结婚。“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冯追随蒋,在军中进行大规模的“清共”活动,扣押审讯共产党员。在形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伯坚将公开身份的共产党员护送出境。1927年7月,刘伯坚转移到武汉与周恩来会晤后,遵照党的指示,偕王淑振去上海从事党的秘密活动。1928年春被派往苏联学习军事,1930年秋回到上海,与王淑振秘密前往中央苏区。1931年11月,在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伯坚被选为中华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兼任工农红军军事学校政治部主任。不久,参加并领导震惊中外的宁都起义。原国民党二十六路军起义后改编为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刘伯坚任该军团政治部主任。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后,刘伯坚留任赣南。由于当时苏区主要领导人不接受陈毅等建议,队伍遭受严重损失,苏区阵地越来越小,斗争越来越艰巨。直至1935年2月,中央分局、中央办事处和赣南省级机关、部队,在仁风地区陷入敌军重困中,不得不分五路突围。3月4日上午,刘伯坚在战斗中左腿负伤,落入魔掌。敌团长劝他“顺应潮流”,只要办脱党手续便可得到“自由”和“重用”。刘伯坚断然拒绝了游说。3月9日,刘由信丰押解粤军第一军军部(大余县)囚禁,3月11日,移绥靖公署审讯室。在移狱途中,敌人故意押着刘伯坚从一条繁华大街(青菜街)走过,借此显示反共“战功”,恫吓人民,并从精神上瓦解其斗志。刘伯坚镇定自若,拖着沉重的脚镣,昂首走过大街。在狱中写有《带镣行》、《狱中月夜》等诗篇。
      3月21日,刘伯坚临刑前留下遗嘱:子孙后代要将革命进行到底。

      1984年,在平昌县城江阳公园修建刘伯坚烈士纪念碑,由邓小平亲题碑名,黄镇书烈士生平简介。1986年,纪念碑落成典礼时,杨尚昆、黄镇、魏传统等中央领导和烈士亲属及人民群众1600余人参加了典礼仪式。

    平昌历代名人之一------唐正恩
    唐正恩(?~1873),芝荣长子。幼承文教,勤奋好学。道光二十年(1852)中举,三十年(1850)中三甲第十六名进士。任刑部主事。咸丰二年(1852),授江苏阳湖知县,旋调陕西淳化知县。在淳化任期中筑城据濠驱水患,除积弊,使吏治一新。后任陕甘两省乡试同考察。咸丰八年(1858)奔父丧回籍,隐志不再出任。时巴州知州请唐正恩掌教宕梁书院,一时间,远近从师者纷至沓来,进士余焕文即出自门下。时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军事倥偬,四川巡抚刘蓉率军援陕,以正恩作己助手。事毕,刘奏请启用,先后调任陕西三原、白衣知县,旋擢临潼府同知。任期他致力开荒种植,倡导兴学,赢得陕西人民称颂。同治十二年(1873)复调陕乡试同考官。由于任前巡视边境,督理军务,心力耗尽,病故于考场。噩耗惊传,临潼之民纷至城皇庙吊唁。


    平昌历代名人之二------吴德潚
    吴德潚 (1848~1900),字季清,又字筱村,别号双遣居士,晚年自号寄髯。白衣镇人。
      吴德潚自少聪敏。博极群书,精通佛理。清同治癸酉(1873)拔贡,本科中试第三名举人,考取咸安营教习,任满,大挑一等知县不就,历试礼闱皆报罢,侨寓都门与士大夫游。文章书法卓然名家,一时名公钜卿亟称之。光绪八年(1882)中进士。光绪丙申(1896)选浙江西安(衢县)县令,至省即调暑山阴县(绍兴),二年调钱塘县,三年回本任。
      潚性豪爽,德渊父子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汪康年、黄公度等至交,且书信来往频繁,谈主张,论见解,交流情报,至递信息。发起兴办上“强学会”,创办《时务报》,宣传变法图强。潇刚方正直,凡诉讼裁判,一秉至公,不徇私情。时地方豪门大族与县暑差役勾结,鱼肉乡里,侵吞地方积谷,更严禁不宽,是以与地方恶势力积怨至深,相与勾结密谋,图拟报复。时义和团讧于京师,浙江江山“土匪”群起,聚众万余人,以仇杀洋人为帜,藉以剽掠。西安人欲应之,德潇不许。一时乱民哗变,斥潇护洋人,地方豪强纠众劫潇,缚于道署外门,道署不护,豪强乘势乱杀潇与二子一孙同死于难,又杀亲丁三十余口,掠家财而去。潇罹难后,康、梁、汪、黄、陈三立等悼文甚多。后潇妾冉氏具状上诉,浙江巡抚上奏朝廷得旨:“恤赠道衔,给方骑尉世职,至恩骑尉世袭罔替”。旋查获乱首数人告其灵而诛之,其它同道府官吏、军徒革职。川剧《蜀鹃啼传奇》,即以潇事为素材。

    平昌历代名人之三------余焕文
    余焕文(1824-1892),字伟斋,岳家镇人。焕文自幼聪颖。每见父母微愠则持书朗诵,及至怒解方已。好古文辞,尤对农田、水利、边防、军政诸书最勤。凡山川扼塞,民生缓急,学校兴废,尽察其轻重本末,不稍懈怠。道光十八年(1838)中秀才,咸丰二年(1852)中举。以父病不与会试,逾年父丧。咸丰十年(1860)赴京考取进士,翰林院庶吉士,随转散馆,授礼部主事。因忧宦海时弊,坚辞回乡杜门教子、奉母。时兰李为乱,全蜀骚扰,焕文散其家财,制械选丁办团练。四川总督骆秉璋闻其名,欲奏朝廷启用,焕文惋绝。骆遂委督办川北团练,并声称:“川北付之余君吾无忧矣”!时陕西布政使刘蓉疏荐焕文品正学纯、通达时务、办理团练井井有条,请调陕自助诏,授礼部员外郎,随营治军。焕文以母老辞。蓉再三邀请,乃与约:不叙功,不署职,事平当即归。于是克汉中,定剑北,治善后赈事毕请归。蓉知焕文可大用试以西安府事,焕文申前约固辞。归岳家金山,筑室山中,吟诵自适。捐千金置学田扩张岳家寺私塾,以租赢养学,并设立经史馆,授致巴州宕梁云屏书院和绥定汉章龙山书院,从学者千余人。光绪十六年(1890),川督骆秉珲疏荐焕文“持身清介,处世和平,学术深纯,孝行卓著”,特赏四品卿衔。光绪十八年(1892)卒,送葬者千人。其生平笔迹颇丰,幸存《竹枝词·悯荒》、《代知州陈洪绪云屏书院碑记》、《散谷篇》等著作。

    平昌历代名人之四------吴镇
    吴镇(1816~1899),字少岷,白衣镇人。幼端谨,有大志,好读书。稍长,一应童子试,即鄙弃之,专制举业,终日焚香把卷,默识沉吟,会意时则掩卷以思,至食角(粽子)蘸蜜黑,而不自觉,尤耐剧饮,亲友知其量,集之酒尽不醉,醉亦不乱。清道光乙未年(1835)以监生应顺天(北京)乡试挑取国史馆滕录,议叙盐大使。咸丰乙卯(1855)顺天乡试举人,补户部河南司员外郎。庚申(1860)会试恩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检讨。历任浙江、山东、广西道监察御史、刑科给事中、工科掌印给事中,巡视中城西城,充辛未(1871)会试同考官,赏戴花翎,特授陕西盐法道。在任三年,振盐务,严惩私枭,浮费悉除,积弊一清。时陕粮道缺出,由盐道兼代。某道与陕抚有故,且莅任未久陕抚欲代者分润之,嘱其亲信者示以意。镇曰:“朝廷职官代理有成例,在某道新殁,以寅僚之谊赙之可也,若谓出金钱以营斯缺,是铝穴隙之类,吾不为也”。
      光绪元年(1875),四川东乡(宣汉)县民袁廷蛟聚众抚繁重赋税,清算粮帐,知县不理不睬,事态恶化,提督李有恒派兵往剿,燃毁房屋千余间,杀戮一千数百名手无寸铁的男女老孺,血流成河,造成轰动全国特大冤案。吴镇得后,为“东乡血案”事上。李有恒,东乡知县孙定扬被正法,局绅发配边省充当苦差。
      镇在御史任期,直言有声,不畏权贵,凡地方官吏为非作歹,贪污枉法,冤狱诉讼之事,必理个水落石出,方才善罢甘休。其刚正不阿,遇事放言,通理明达,尤善辩法,为中外官职咸服。光绪二十三年(1897),镇称病辞职,告老还乡,翌年病逝。著有《心一斋文集》和奏议稿若干卷。与呼延华国共修甘肃《狄道(临洮)州志》十六卷。

    平昌历代名人之五------余堃
    余堃(1862-1921),字子厚。岳家乡金斗寨人。咸丰七年进士。幼承父教诲,敏而好学。光绪十一年(1885)拔贡,十四年中举,16年入翰林院庶吉士,以编修充湖南乡试副考官调任陕西提学使。余重视兴学,广纳生员,士风蔚然。后兼任布政使,严绝贿赂,休养民生,吏服民怀。时值辛亥革命,陕人群推余为都督,他辞不受命,去汉中留侯祠遁入空门。民国初,微服归里。解囊兴办金斗寨高等小学。民国八年(1919)又捐金两千成立育才会,助贫穷子弟入学。民国十年元月病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13 13:3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保留地址
    只有刘伯坚比较熟悉,其他的还真的不知道,也只有老一辈的才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13 13:3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四川巴中
    只认得刘伯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3 17:34: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四川巴中

    那时因为 我们只常听到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3 17:3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四川巴中
    物逝人非 发表于 2016-10-13 13:31
    只有刘伯坚比较熟悉,其他的还真的不知道,也只有老一辈的才了解

    说实在的 不去找的话 我也只知道刘伯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收藏:1144 | 帖子:3万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827-6262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