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余候重温Hz℃ 于 2016-7-20 13:53 编辑
你会不会也觉得时间过的非常快 也会突然想起小时候的种种时光 今天,小编就带你穿越时空 去看看你孩童时代的农村里的老行当 这些手艺,很有意思,也代表了一个时代 希望能勾起你美好的记忆,还有那难以忘怀的情景!
如果你还是没啥感觉,问问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相信他们会眼睛放光,思绪瞬间穿越到遥远的过去!
爆米花 还记得那时候的爆米花吗? 一个老头挑着担子,一头放着一颗葫芦状的“炮弹”,另一头防着火炉和风箱,走街窜巷。 时而,“砰”地一声巨响,将米变成白白的爆米花,他可是小朋友最爱欢迎的魔术师!
修钢笔 比如修钢笔这个老行当,如今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钢笔是个好东西,但难免出毛病。坏了又不舍得买新的,就去修钢笔的那里修一修。5毛钱可以换一个笔尖,而对于漏水了,划破本子,弄一手墨水,都是常事。
修钟表 在物质生活极其丰富的今天,浪琴、梅花、英纳格,进而欧米茄、帝舵以至劳力士这些名表,其足迹已遍及各大商场的专柜。 而旧式的钟表修理行业,随着时间的流逝,辉煌慢慢地只留在老—代人的记忆里……
捆笤帚 捆笤帚,一种古老的手艺缚笤帚。现在村里这样的手艺人也不多见了!都开始用塑料和机制的笤帚了! 小时候家里清洁工具都是这样纯手工制作的,材料嘛,纯天蓝的,无公害,低碳!
磨剪子,戗菜刀 “磨剪子来,戗菜刀……” “磨剪子来,戗菜刀……” 这样的吆喝声抑扬顿挫,高亢悠长,好听!我想,你肯定也能叫卖出那个味道来! 磨剪子戗菜刀整套工具!熟悉吗?
补锅匠 “补锅噢,补锅噢!”听到这样的吆喝,仿佛回到了从前,谁家的铁锅坏了,拿出来。 补锅匠往往是手黑如煤,脸黑如锅。 补锅匠支起小火炉,拉起风箱,化上铁水,将铁锅的小洞清理,手上托着一块垫布,布上放些木屑,对着锅的小洞,从背面把溶化的铁水倒到小洞上,布棍一顶,片刻时间补好的锅就能烧菜了!
老木匠 在当时,也算一个很吃香的行当了。这种手作艺人,找他拜师学艺的人也很多。 孩子们十几岁不读书了,家里人就会送他们去学一门所谓的“技术活”! 在农村,以前结婚用的桌、椅、床、柜等都是由木匠亲手打造的,尤其经老木匠手打造的家具,最是经久耐用。
铁匠 一张铁砧,几杆铁锤,几把夹剪,风箱、火炉是打铁人的基本家当。 将锻打的铁块,烧红放在铁砧上,大锤、小锤轮番对打,一件件锨、耙、镰、犁、铲、刀、叉、钉等生产生活所必需的工具、用具便打造出来了!
修伞 现在都是伞坏了就换新的,原来我们小时候都是拿去给修伞的爷爷修,修完跟新的一样呢。
剃头匠 剃头匠只需对着弄堂里悠悠地喊一嗓子:“剪———头———哟———”,声震百十丈开外,老顾主们就动起来了。 每当一个陌生人来理发,剃头匠总是分外小心,力求留下好印象,蓄个长买主。
弹棉花 哪家要嫁闺女了,一般会请弹棉花的人到村里来,做新棉絮。 小孩子都喜欢围过去看,他们带的那些工具造型很奇特,弹棉花的人干起活来很有节奏感,像是在演奏一个乐器,记忆中带给我们很多的乐趣。
收鸭毛 收鸭毛的人会沿村吆喝“鸭毛鸭毛,一角一角!” 那个时候的一角钱可以买很多糖果的,所以小孩子们听了,都会去翻家里晒的鸭毛,卖掉换几个棒棒糖吃。
编草鞋、纳布鞋 旧时的农民离不开草鞋,村民编草鞋,用稻草、麻绳等简单的原材料加上特有的制鞋工具,手巧的一个小时的功夫就能制成一双草鞋。 还有就是纳布鞋,依着一双巧手剪出的纸样,蜡线在锥针的引导下,穿梭在鞋面与鞋底间,锥针以额为磨石,鞋身木托支撑定形,在千锤轻敲之后,一双溶于纳鞋人手艺、智美的鞋在等待着千里之行。
人工制砖、托坯 农村在80年代前盖房子基本上都是自己制砖,有的直接用土坯。 那时候家里有几个壮劳力在村里是吃的开的,因为娶媳妇得盖房,砖买不起就自己做,制砖是个跟泥坯子打交道的活,很累人! 没几个壮劳力还真不好整!制砖模具放进窑内后烧制!
打煤球 在80年代前家用煤球基本上都是自己做,两个人合作,一个和,一个踩,然后就晾干,不干的话烧起来会有呛人的烟,半天功夫就能做好半个月的。
刻章 将章胚打平,写上字,固定在小小的夹床上,用刀刻。 至于阴字阳字、隶书行书,全都按照客户的要求,尖口刀和平口刀如何交替使用,全在于师傅指力的控制。 在电脑刻字机已经面世多年,手工刻章就像日益稀少的珍稀动物一样。
文明往前推进,得力于创新。伴随着的,是淘汰······ 这些民俗文化,有许多是童年难以泯灭的美好的记忆,希望能传承下去...向还在从事这些活动的普通劳动者致敬...
因为你们才是最伟大的艺术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