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导航   平昌论坛   两年重生平昌三十二梁华丽“蝶变”
返回列表
查看: 27543|回复: 0
收起左侧

[平昌动态] 两年重生平昌三十二梁华丽“蝶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26 09:51: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保留地址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余候重温Hz℃ 于 2016-4-26 15:25 编辑

    QQ截图20160426145241.png      
      三十二梁,是平昌境内东北方向的一处覆盖多个乡镇的广大区域。这里山峰突兀、深沟纵横而又底部相连。在三十二梁的中心就是云台镇龙尾村,这个被沟壑与山梁隔断了与外界联系的古老村落,因为交通不便地处偏远,而被历史尘封,在大自然的收藏下还保存着完整川东北农耕特色。因为区位劣势,这个古村落成了偏远贫穷的代名词,外边的媳妇不愿嫁进去,里面的年轻人要拼命走出来,不到十分之一的人口留守着,这个古老的村落眼看趋于衰亡。

  修路放炮声惊醒了尘封的村庄,连片扶贫开发的春风吹拂着彷徨的村民。平昌县以交通基础建设为突破口,以茶叶配套产业为抓手,以特色旅游为提升点,仅仅两年时间,尘封的村庄露出了原本的美景,传统的古村落浴火重生。

  日前,巴中日报、巴中晚报采访组一行来到这里,感受着这里正在发生的变化,在惊叹三十二梁鬼斧神工般的美景之余,更惊叹于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扶贫思路和气魄。

  破解交通瓶颈“空心村”人气重聚
QQ截图20160426145357.png
  “七十四色青山逶迤如千年神龙入江探海,三十二梁绿树参差似百代棋圣布阵行兵”。龙尾村村口这副对联道出的,就是三十二梁美丽风光。三十二梁其实是一个地理名词,其范围涵盖平昌县青凤镇、云台镇、邱家镇等7个乡镇。然而,绿水青山的背后,是一穷二白的村庄。层层叠叠的大山,也是人们通往外界层层叠叠的阻碍。距周边最近的场镇鹿鸣直线距离只有2公里,出行上梁下河往返一趟要5个多小时;受制于交通,当地物产卖不出去,外面产品运不进来,龙尾村积贫积弱趋势愈来愈烈,解放几十年,人们还住着从地主那里分来的房子……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龙尾村原有1100多人,陆陆续续迁出约200人,全村现有238户947人,常年在家的110多人属于老弱病残,全村的基础设施基本荒废,成片良田荒芜,眼看着这个村正在一步步走向消亡。

  云台镇人大副主席陈大文是驻村工作队负责人。他说,交通是制约三十二梁地区发展的首要因素。2013年9月,他入村了解线路时,由于山高路陡,荒草丛生,特意租用的货车根本爬不上这里的坡,得靠挖土机在后边推才行。

  2013年,平昌县启动该区域的连片扶贫开发,决定以交通建设为基础,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为先行。当年10月,全长19.8公里的快速通道项目启动,2015年5月通车,将龙尾村与青凤、朱家湾连接起来,上通巴达高速,下接平昌乡村旅游环线,实现该片区交通大贯通。现在的龙尾村,到平昌县城仅半个小时车程。

  畅达交通,是这场蝴蝶效应的开始。当地政府随后又花大力气改善当地基础及公益设施。曾经的烂泥路变成了一条条四通八达的水泥路,田间小道也变成颇具特色的石梯路;投资数百万元的龙尾村小学已于去年建成,新校设备齐全,厨房和餐厅可与城里的宾馆媲美;到本月底,自来水也将通到该村每户,光纤、网络也将开通。

  路连成网,村道路通到户,产业道路长达30多公里,覆盖全园区,为下一步产业发展夯实了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居住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如今的龙尾村,茶树依山绵延,塘库碧波荡漾,外出的人们也陆续回来了,今年已有500多人留在家乡发展。

  深挖农耕文化400“岁”大院迎新生
QQ截图20160426145417.png
  14日,空山新雨后。走进龙尾村,近处一栋栋传统川东北民居钩檐翘角,远山云雾缭绕,龙尾村宛如一幅水墨画,又是另一番风情。
  龙尾村不仅有好山好水,也有丰富的文化遗址。当地有句俗话:“蔡家的钱,刘家的官,龙尾村的发展不怕没明天”。三十二梁地处米仓古道支线,是以前巴山背二哥落脚休憩的必经之处。明清时期,龙尾村蔡氏一族就做起了米盐、食宿生意,成为了一方望族。刘家则是远近一带闻名的书香世家。

  家大业大的蔡、刘两家在龙尾村修建了蔡家大院、刘家大院。后来由于交通不便,现代的建筑材料无法运进村,人们没法进行改造、新建,两座传统民居得以完好地保存了下来。蔡家大院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典型的川东北民居建筑,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2014年7月,平昌县在保持大院原有的建筑风貌上,组织专班收集、挖掘县区内独具特色的传统农耕工具和民俗文化,利用蔡家大院闲置农房,建成我省首家以巴人农耕文化为主题的陈列馆。4月23日,四川省第七届乡村文化旅游节(春季)平昌分会场暨巴中市平昌第四届乡村文化旅游节在这里开幕。平昌县城的游客何权、冯克江参观完蔡家大院后,赞不绝口。何权说,这里陈列的风车、碓窝、石磨唤起了以前童年的记忆,特别亲切。

  蔡品儒是龙尾村蔡氏一族第九辈长孙,他说,蔡家大院共有32间老屋,以前院子里挤了16户人,每年过年可以坐七八张席。打造蔡家大院后,大家都把房子租了出去,现在大家最期盼的是村里廉租房尽早建好。陈大文介绍,龙尾村廉租房项目于今年3月中旬动工,总共规划28户,户型为2室1厅,预计今年10月底可完工,年底实现入住。

  “老观念跟不上新时代”乡音不改观念改
QQ截图20160426145513.png
  “山高皇帝远,饭吃了才洗脸”是龙尾村一句俗话,指的是以前村民早上起床后不洗脸,卫生习惯相对较差。龙尾村小学教师徐定周告诉记者,由于以前生活环境闭塞,不少村民思想观念保守,也不大尊重教育,“大家越穷越觉得知识没有什么用”。

  以前学校就是几间土坯房,操场上野草疯长,孩子们玩耍的方式就是在草地上打滚、玩泥巴。由于学校没有围墙,甚至有村民到校园里来放牛。徐定周说,新学校去年修好后,可以通过远程教学设施学习英语、美术、音乐等乡村教师提供不了的优质课程,“大家越来越重视教育,不再觉得把孩子送进学校就是混日子的。”

  陈大文介绍,除了基础条件外,当地不少群众由于环境闭塞而在观念上跟不上时代发展,这也曾是工作推进的大难题。记得刚刚进村搞发展,给老百姓做思想工作,有人觉得“这是干部来骗我们了”。特别是村里为了引进产业需要平整或搬迁一些房屋、坟墓。很多群众意见很大,他们认为迁祖坟、改宅基会影响家里的风水。眼看着实实在在的变化发生了,自己的生活在两年时间里发生了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巨大变化,众多村民的观念开始改变了,逐步与现代文明和时代意识接轨。

  “政府经常给我们举办各种培训,这些知识很有用。”开农家乐的孙良平说,来村里的外地游客很多是城里的,在卫生习惯、意识方面跟不上客人就没有生意,所以他专门为农家乐从城里请来厨师,这几天正咨询该如何办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证,屋后的鱼塘有安全隐患,得加护栏才行。“靠老观念看新问题肯定不行,村子发展了,我们的意识也得跟上趟才行。”
QQ截图20160426150311.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收藏:1144 | 帖子:3万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827-6262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