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这十年 | 平昌努力绘就最美“大巴山居图”
巴中这十年 | 平昌努力绘就最美“大巴山居图”脱贫攻坚交出时代答卷 乡村振兴谱写新篇章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扬起奋斗者的汗水。脱贫攻坚一战,硝烟过后,岁月静好。“哞哞”声不绝于耳,脱贫攻坚打下产业发展基础,让澌岸镇中和村成为发展肉牛养殖的“乐土”;今年夏季干旱,大寨镇柏杨村的村民没有饮水困难,“城乡一体”供水解决后顾之忧;“党支部+村民说事会”,在三十二梁镇柳林村说出新时代新风尚,群众不仅腰包鼓,乡风村貌也明显改善。
产业兴,百姓富,发展后劲足。十年来,平昌县坚持精准扶贫与区域发展“双轮驱动”,发展大交通、大产业、大旅游,脱贫奔康千年夙愿今朝梦圆,14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实现整县“摘帽”。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平昌县在着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时,也开足马力接续乡村振兴,最美“大巴山居图”徐徐展开。
奋力强基础
坚持迎难而上 解发展瓶颈“有抓手”
“建成板青路这快捷通道,彻底打开了我们三十二梁片区的‘山门’,对整个云台、笔山、镇龙片区的带动非常大。”回到云台镇龙尾村创业的蔡方儒这样评价眼前这条路。
土生土长的蔡方儒介绍,以前村子四面都是山。板青路的修建,打开了山门,龙尾村迎来大发展的机遇。一直在西安做建筑、装修工程的蔡方儒,看到了家乡发展的希望。返乡创业建起平昌县秦巴云顶山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带领乡亲们致富奔康。
要想富,先修路。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基础设施匮乏,是脱贫攻坚的最大瓶颈。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平昌将全县乡镇划分为六大扶贫片区,成立片区扶贫攻坚工作小组。同时,针对各片区区位不同和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差异,分片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十年来,平昌县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展。仅仅这5年来,全县新改建农村公路5200公里,建成村道联网路及通组路3490公里、加宽村道窄路面1700公里,公路总里程8200公里,实现90%的镇通油路,100%的建制村、90%的村民小组通水泥路、100%的建制村通客运,获评全国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道路建设,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加速乡村振兴提供交通支撑保障。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能够喝上干净卫生的“安全水”“放心水”也成了老百姓心中最大的期盼。为此,平昌县在贫困县中率先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
“自从安装自来水后,热水器、洗衣机这些电器家家户户都是安齐了的,基本上跟城市差不多,以前想都不敢想。”大寨镇柏杨村村民杨金菊连连感叹。
近年来,平昌县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群众自愿”的原则,强力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项目,着力构建“大水源、大水厂、大管网”城乡供水一体化新格局。铺设610余公里骨干管道、16000余公里支线管网,日供水能力达12.2万吨,为全县31个乡镇及管委会、393个村居、22万余户、65万余人提供了安全、优质、放心的自来水。农村饮水问题彻底解决,让群众用上了安全、优质的自来水,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十年磨一剑,功在今朝成。截至“十三五”末,平昌在库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万余人全部脱贫,146个贫困村全部达标退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整体“摘帽”。
谋定兴产业
脱贫成果再巩固 乡村振兴步入“快车道”
巩固脱贫攻坚、接续乡村振兴应有活水之源。
念好养殖“致富经”,壮大肉牛产业集群。近年来,平昌县将肉牛产业作为乡村振兴和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引龙头、建基地、育良种、强保障,持续壮大肉牛产业集群。
在响滩镇双梁村养殖户唐俊杰的养殖场里,一头头肉牛长得膘肥体壮。“采取种养循环模式发展肉牛养殖,流转了150余亩土地种植牧草。”唐俊杰表示,牛场干粪进行还田、尿液进行灌溉,解决了环保问题,也实现资源再利用。在尝到养殖肉牛的甜头后,唐俊杰今年又扩大了规模,新建了6000平方米肉牛养殖场,预计可存栏600头。
按照“适度规模、标准化生产、全域养殖”的发展思路,响滩全镇已发展肉牛养殖户90余户、存栏5000余头,带动400余户老百姓,户均增收8000元以上。
响滩镇只是平昌县肉牛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平昌先后安排3000万元资金用于肉牛产业,撬动社会资金26亿元投入。平昌县农业农村局总畜牧师周艳丽介绍,截至7月底,全县已经建成牧草基地1.3万亩,培育了新型市场主体23个,成功招引总投资额超50亿元的优质肉牛全产业链项目正式签约落地,建设规模养殖场366家,累计出栏肉牛约2.88万头、存栏肉牛10.5万头,分别同比增长19%和0.9%。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振兴,产业振兴的关键在于园区建设。
金宝山茶旅融合现代产业园,是平昌县第十四次党代会上作出构建“一园两翼三片”产业格局的重大部署。金宝街道连片打造金宝山万亩茶旅融合现代农业产业园,其中石庙已栽种1183亩、尖山已栽种1100亩、七里已栽种2200亩、八庙已栽种2100亩、南家已栽种300亩,力争明年开园。
截至目前,平昌茶叶产业累计发展28.5万亩,已投产茶园面积14万亩,年产干茶5700吨,实现综合产值4.82亿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平昌县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农业“三大转变”构建了长短结合、大小配套、分布合理、规模连片的特色农业产业新格局,全县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截至2021年底,平昌依托“江口青鳙”国家地标品牌,发展标准化水产养殖基地9.3万亩。引进道地药材重点龙头企业1家,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家,辐射带动种植道地药材12万亩。“四大示范带”加快建设,金宝山茶旅融合产业园强力推进,成功创建“茶叶+猪”全省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获评全省“三农”工作先进县。
有了坚实的产业基础,村民的收入稳步提高。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8170元增长到2021年的15893元,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治理再强化
民风改善 涵养文明“精气神”
十年来,平昌乡村在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群众的腰包鼓了,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打通基层治理的“末梢神经”,打牢长治久安的“基础工程”,才能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近日,在三十二梁镇柳林村,正在召开的是当地每月一次的村民说事会。村里近期要实施土地整理项目,村支部通知村民前来议事说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终于形成最佳方案。
村民刘开良表示,村上有什么事情,召集我们村民一起讨论商量,我们有什么事情也可以给村上反映,问题解决得满不满意,也由我们来评定,我们既可以参与,又可以监督。
2014年,三十二梁镇柳林村探索出干部问事、集中议事、分类办事、定期评事、公开晒事的“党支部+村民说事会”,每月确立一个主题进行议事,将依法治村与村民自治有机结合。自2014年村民说事会运行以来,柳林村无一例上访、无一例违法犯罪、无一例“黄赌毒”事件发生,村里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乡风民风淳朴和谐,干群关系亲密融洽,产业发展日益兴旺。
三十二梁镇柳林村支部书记孙毅认为,说事会严格按规矩来办,最大限度满足老百姓的利益诉求,让老百姓参与到决策过程中,真正体现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
近年来,“党支部+村民说事会”在全县各村居广泛推广,县域内31个镇或街道393个村建立了说事室,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基层治理,文明新风兴起来。平昌县在白衣镇长岭村探索建立了“道德超市”,开展“五个示范户”“好人好事”等系列道德积分活动,根据道德积分分值兑换相应的洗衣粉、米面油等商品。目前,“道德超市”的经验做法在全县推广,在全社会鲜明了好人好报、德者有得的价值导向,焕发出乡村文明新气象。
文化滋养,邻里关系更和睦。平昌县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成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08个,成功创建省级“文化扶贫示范村”15个,平昌县各地积极组建民间文艺社团,成立了合唱队、舞蹈队、舞狮队、腰鼓队等各类群众文艺队伍,邻里关系更融洽,乡情氛围更浓厚,乡风民风焕然一新。
强化服务,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写得更实。平昌县在全县393个行政村设立“红色代办队”,配备1500名代办队员,为老弱病残等特殊困难群体提供政务服务帮代办服务。此外,近年来,平昌县以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为载体,计划于2022年底前全面完成全县便民服务“三化”建设。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
望山见水忆乡愁,昔日大山深处的村庄,如今宛若世外桃源。平昌这个曾经的贫困县,正把乡村振兴的种子播撒在希望的田野,铿锵迈步由全面小康向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转变,奋力书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华章,以实干实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来源:巴中日报
龙岗至佛楼县道道路狭窄,不知何时加宽铺油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