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也 发表于 2021-7-20 09:58:47

巴中市奋力后发赶超振兴发展加快建设“三市两地一枢纽”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八次、九次全会决策部署,中共巴中市委四届十二次全体会议就奋力后发赶超振兴发展、加快建设“三市两地一枢纽”进行研究,作出如下决定。

一、全面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重要论述,把握后发赶超振兴发展根本遵循

(一)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

新发展阶段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是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发展阶段的重要论述,为我们确立奋斗目标、部署重点工作、制定政策措施提供了根本遵循。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倾情关怀下,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上下艰苦努力,巴中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当前已进入再次创业的历史新时期、后发赶超的关键突破期、振兴发展的黄金机遇期,既面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的重大责任,又面临显著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使命,动力压力同在,机遇挑战并存。全市上下必须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特征和要求,深刻认识后发赶超振兴发展是巴中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历史使命,主动担责,接续奋斗,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巴中开好局、起好步。

(二)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发展理念的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当前,巴中经济社会虽然总体保持健康发展态势,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经济结构不优、产业体系不强、动能转换不够、市场机制不活、开放程度不深等问题仍然存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科技创新、生态环保、社会治理、风险防范等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弱项。全市上下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刻认识后发赶超振兴发展是巴中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实践路径,要坚持从革命老区、秦巴山区、后发地区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奠定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坚实基础。

(三)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是新发展阶段要着力推动完成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论述,体现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系统谋划和战略思考。巴中位于内陆腹地、中华地理版图的腹心,把握区位特征、扩大开放态势、提升战略位势是重要的时代课题。全市上下必须从全局高度把握新发展格局的基本特点,深刻认识后发赶超振兴发展是巴中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安排,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找准自身定位,发挥比较优势,拓展发展空间;要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主动对接国家区域战略,强化发展支撑;要深入落实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深化区域协作,增强发展动力,加快把国家战略势能转化为振兴发展动能。

二、聚焦“三市两地一枢纽”发展定位,形成后发赶超振兴发展新态势

(四)建设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市。

抢抓国家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推动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和省委省政府支持巴中开展川陕革命老区核心城市高质量发展试点、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市等重大历史机遇,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出台支持巴中等川陕革命老区加快振兴发展的意见,增强振兴发展政策支撑,老区战略位势明显提升。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力争“十四五”期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6%,投资率降到1以下,万元GDP综合能耗全面完成国、省下达目标任务,老区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大力推动共同富裕,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稳定在70%以上,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巩固拓展,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明显缩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城镇调查失业率低于6%,老区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五)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深入践行“两山”理论,聚焦国家生态制度、生态环境、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文化等六大类创建指标全面对标达标,确保2022年至少4个县区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聚焦碳达峰、碳中和,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综合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大气、水、土壤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全省前列。聚焦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国土空间和建设用地布局,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用能权、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环境权益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等制度,争取全民所有森林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构建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重要窗口。

(六)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

积极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确保2025年至少4个县区入列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积极促进文旅康养融合发展,力争2年成功创建川陕苏区王坪国家5A级旅游景区、5年新增3个天府旅游名县、8年建成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积极拓展文旅康养消费,力争2025年全市旅游从业人员占比大幅提升,旅游接待人数超80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700亿元。

(七)建设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文化传承基地。

加强川陕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历史的挖掘宣讲,深化巴中作为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府、原川陕苏区中心城市重要历史地位的宣传推介,不断扩大老区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力争“十四五”期间新增国家级基地1个、省级2个、市级5个。持续抓好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及周边区域整体提升,加强全市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修缮,建成川陕革命根据地核心区、红军烈士纪念地、党的初心使命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目的地,建成全国民营企业理想信念教育基地。加快大巴山干部学院建设,推进市县党校资源整合,完成迁建工程,争取建成全国干部党性教育基地、全国红色教育基地。建设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片区综合配套工程。系统编制川陕片区革命文物保护管理利用总体规划,创编红色读物,讲好红色故事,大力发展红色教育研学旅行,提升革命文物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教育效果,建成川陕苏区红军文化公园,推动共建覆盖西部、纵贯南北、连接中东部的革命老区红色文旅走廊。

(八)建设成渝地区绿色产品供给地和产业协作配套基地。

提升绿色产品供给能力,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加强耕地保护,2025年实现粮食播种面积510万亩以上、产量190万吨以上,茶叶、核桃、银耳、道地药材、芦笋等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到170万亩,出栏生猪350万头、南江黄羊50万只、肉牛25万头,生产水产品8万吨,全面实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争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年新增“三品一标”10个。开拓成渝消费市场,实施线上线下营销战略,“巴中产”“巴中造”产品在成渝地区市场占有率和供给率稳步提高。积极探索与成渝地区共建产业协作园区参与其产业分工,勇闯“总部在成渝、基地在巴中,研发在成渝、转化在巴中,消费在成渝、生产在巴中”的产业发展新路子,重点承接成渝地区食品饮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产业转移。

(九)建设成渝地区北向重要门户枢纽。

加快推进北上出川、南下入川大通道建设,健全现代综合交通和物流体系,进一步融入全国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网络和成渝西1.5小时交通圈。深度融入渝东北川东北一体化发展和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打造成渝地区北向开放拓展的窗口,有效发挥开放平台功能,拓展跨区域、多层次和更宽领域的经贸合作,推动商贸相通、信息互通、产业融通,建成人流、物流、信息流、经济流集散地。加强区域联防联治,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西部战略安全屏障。
三、坚持“两主三基、四向发力”总体思路,推动后发赶超振兴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十)突出高质量发展主题。

坚持人民至上、利民为本,坚持因地制宜、扬长补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实事求是、求实创新,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坚持规划先行、系统推进,打造发展新引擎,形成新的增长极和动力源。

以巴中经开区“二次创业”为抓手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坚持“三生相融”理念,落实“三区同建”方略,集全市之智,举市级之力,大力推进“一区三中心”建设,力争2025年巴中经开区成功创建国家级经开区,建成全市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创新中心,成为创新驱动的龙头、后发赶超的样板、振兴发展的引擎。实施产业倍增计划,以培育壮大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两大支柱产业为重点,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突破口,大力开展延链补链强链招商,推动企业集聚、产业集群、要素集约、技术集成、服务集中,“十四五”期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0家、高新技术企业30家。争取经开区扩区调位,按照“一区多园”模式,做大做强现有专业园区,高标准建设东西部协作产业园,积极探索与天府新区等地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强化产业服务保障,推进研发中心、实验室、院士(博士)工作站建设,积极创建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和知识产权试点园区,提升秦巴金融街集聚功能,增强园区承载能力。

以建设文旅新区为载体打造绿色新兴增长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南江县光雾山镇、通江县诺水河镇等7个乡镇为依托组建巴中市光雾山诺水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践行“两山”理论示范区、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中国内陆养生福地。组建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实行党工委领导下的“管委会+公司”领导体制、经济区与行政区既密切联系又适度分离的管理体制,对区域内文旅资源进行统一策划规划、开发建设、运营管理。突破发展文旅康养产业,持续擦亮世界地质公园、5A级旅游景区金字招牌,高质量发展文旅经济,打造全市绿色经济核心增长极。

以差异化发展为路径优化县域特色发展版图。坚持全市“一盘棋”,突出县区“1个主导产业+1个特色产业”主攻方向,立足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支持巴州区建设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先行区、川陕渝结合部商贸物流集聚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道地中药材产业;支持恩阳区建设成渝地区北向开放高地、西部肉制品生产基地,重点发展食品加工、电子信息产业;支持南江县建设生态经济发展高地、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重点发展文旅康养、种养循环产业;支持通江县建设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县、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重点发展文旅康养、山地高效特色农业;支持平昌县建设东向开放桥头堡、乡村振兴示范县,重点发展食品饮料、机械制造产业。

以“五大振兴”为目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以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重点,构建以国家级园区为引领、省级园区为示范、市级园区为支撑、县区级园区为基础的农业园区递进培育创建体系,加快创建南江黄羊+金银花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积极争创巴州道地药材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巩固提升恩阳优质粮油+猪、通江食用菌、平昌茶叶+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建成果,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补齐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抓实“三农”工作综合示范片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塑造,提升乡村建设发展水平。建立防返贫致贫基金,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强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务实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十一)贯穿产业培育振兴主线。

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着力优农强工,突破发展文旅康养首位产业,纵向构建完善产业链,横向发展产业集群,不断提高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水平,加快形成以“1+3”主导产业为重点、绿色为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突破发展文旅康养首位产业。突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主攻方向,持续擦亮山水、洞天、红色、人文、康养五张金字招牌,积极向旅游收入1000亿俱乐部进军。坚持全区域统筹,以全域旅游理念引领全市交通、城市、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规划;做强景区旅游,推动世界地质公园、国家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水利风景区提质增效;发展城市旅游,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打造市中心城区,优化3个城市副中心旅游功能,持续争创天府旅游名县;提升乡村旅游,大力发展“巴山民宿”,推进产业园区+田园景区+新型社区“三区同建”,建设一批巴山田园综合体;擦亮红色旅游,丰富川陕苏区王坪景区旅游业态,串联毛浴古镇、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中国工农红军石刻标语园、刘伯坚烈士纪念馆、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川陕苏区将帅碑林、巴山游击队纪念馆等红色景区(点),打造“走红军路、吃红军饭、穿红军衣、看红军剧、游红军城”等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坚持全要素供给,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和“商养学闲情奇”,培育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不断提升旅游供给能力和水平。实施“交通+旅游”,加快建成米仓大道、诺水大道等重要旅游通道,构建“快进慢游”的旅游交通网络;充分挖掘巴文化、米仓古道文化、石窟文化、红色文化内涵,推进数字旅游建设,提升《梦境·光雾山》《恩阳船说》等旅游演艺产品供给;打造特色美食和购物街区,积极发展夜游经济,推动消费升级;加强旅游标准化建设,补齐旅游发展短板。坚持全产业带动,发挥“文旅+”功能,持续申办光雾山国际红叶节、巴人文化艺术节、秦巴农洽会、云顶茶文化旅游节等品牌节会,促进文旅康养与医疗保健、体育运动、商贸物流等产业深度衔接。坚持全社会参与,培育高能级旅游市场主体,培养高素质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现代旅游人才培训体系和多元培训平台,提升旅游集散中心功能,形成全域旅游、全员参与、全民共享浓厚氛围。

培育壮大食品饮料产业集群。落实制造强国、制造强省战略,坚持特色化、专业化、集约化、市场化发展方向,以特色农产品加工、白酒制造为重点,以建设特色鲜明、布局合理、承载力强的产业园区为抓手,打造产值超500亿食品饮料产业集群。依托柳林食品工业园,加快推进蓝润生猪全产业链、山东龙大火腿等项目,统筹规划建设中国西部肉类食品加工园区。依托江口醇、小角楼“川酒十朵小金花”产业基础,建设平昌白酒工业园,打造区域性优质白酒基地、川酒新地标。依托巴州工业园,立足中药材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矿泉水、药饮功能性饮料。依托南江东榆工业园,大力发展以南江黄羊屠宰加工、核桃食品生产为重点的绿色食品加工,打造富硒有机食品供给基地。依托通江春在工业园,大力发展通江银耳精深加工、青峪猪肉制品加工,提升特色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建设。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做长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打响“巴食巴适”“巴中云顶”等区域公用品牌。

培育壮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落实国省大健康战略,以创建国家基层中医药先进市、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为抓手,大力发展丹参、杜仲、芍药、黄精等主要品种和枳壳、金银花、川明参等大宗品种种植及精深加工,推动中医药与康养融合发展,培育建设西部现代生物医药康养新兴产业基地,打造产值超200亿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加强道地药材优良品种选育和GAP规范化种植,打造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的中药材种植示范园区,全市道地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80万亩以上。加快建设秦巴生物医药产业园,支持巴州区建设中药材全产业链生产基地,加强生物医药产业链企业外引内育,新培育品牌优势企业10家。推进智慧中医药建设,健全中药材市场体系和医药创新体系,规划布局中药材交易市场、中医药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新增生物医药国家发明专利5项,开发中药新产品15个。

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抢抓国家大力发展新基建和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支持巴中建设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战略机遇,以培育壮大天然气、石墨产业为重点,打造产值超100亿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实施“气化巴中”行动,加大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和综合利用力度,积极争取中石化、中石油在巴中注册设立独立核算公司,与地方国有资本共同开发天然气,推进资源就地转化利用;确立天然气清洁能源和绿色化工发展方向,规划建设天然气调峰电站、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LNG生产配送中心和绿色化工产业园,加快建成川东北清洁能源基地。突破石墨资源开采瓶颈,推进石墨资源开发利用,优化产业发展规划布局;深度对接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同步推进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等创新平台建设,完善研发、孵化和产业集聚功能;加快建设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突出高性能石墨、先进碳材料、新型电池主攻方向,加大行业领域企业招引力度,提升产业链水平,打造西部先进碳材料基地和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生产基地。

(十二)夯实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根基。

围绕以人为本、补短强基、联网升级、提质增效,着力形成更加完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

加快完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着力建设以“8844”为骨干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突出加密、联网、升级,实施“八大工程”和“三大行动”,完善综合运输通道和交通枢纽布局。“十四五”期间,建成汉巴南铁路巴中至南充段、镇广高速、苍巴高速及南江、通江通用机场,力争启动汉巴南铁路巴中至汉中段、成巴铁路、平昌至仪陇高速公路建设和广巴达铁路扩能改造,加快巴城轨道交通、平昌通用机场、巴中至安康铁路及通江经宣汉至开州、南江经苍溪至盐亭、南江经通江至万源高速公路规划研究和前期工作,规划建设巴州区化成镇至通江县涪阳镇、平昌经鼎山至恩阳等一级公路和巴州至恩阳快速通道,以国省干线改造为依托打造一级公路大环线,积极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市。着力建设“6781”为主体的现代综合水利网络体系,突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加快补齐水利工程建设短板,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十四五”期间,建成红鱼洞、黄石盘、江家口大型水库,开工建设青峪口、青龙嘴、官房沟等大中型水库,加快高桥、兰草等项目前期工作,实施巴河等流域综合治理,建设一批集中供水工程,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着力建设“5355”为重点的现代能源信息体系,突出结构多元、降本增效、低碳环保、泛在先进,加快推进500千伏变电站、年产能30亿立方米天然气“产供储销”、50万千瓦风电项目建设,5G基站实现中心城区、重点区域全覆盖,推动信息通信基础设施跨行业共建共享和互联互通,扩容升级“智慧巴中”云,积极融入成渝一体化算力网络。

加快完善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坚持均衡普惠、智能协同、幸福可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区域公共服务协同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为路径,实施品质塑魂、潜质赋能、体质强身、慧质筑基“四质工程”;优化城乡学校布局,加强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探索学区制管理改革,建设城乡学校共同体,积极申办公办高职学院,推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竞技体育,积极申办省运会。坚持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夯实基层医疗卫生基础,健全体制机制,着力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加快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建设,建成省级中医医疗区域中心,持续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繁荣发展公共文化事业,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和“六个一”文艺精品工程,加快建设秦巴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巴中博物馆、巴中科技馆等公共设施,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巩固提升县区、乡镇、村居等基层文化阵地,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建立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更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优先保障就业创业,促进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残疾人、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多渠道就业;健全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机制,完善孤儿、特困供养人员、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和关心下一代工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支持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

加快完善现代城乡建设体系。坚持全域统筹规划、园区景区新区同步建设、城乡融合发展,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宜商、宜游和有颜值、有品位、有温度、有活力的现代化新城,“十四五”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突出规划引领,按照“一城三区三副六廊多组团”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围绕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坚持巴州区、恩阳区、巴中经开区一体打造,实施中疏、东强、西补,持续疏解老城、繁荣新城;支持南江、通江、平昌三个城市副中心立足主体功能定位,推进县城补短板强弱项,加快县域城镇化进程;依托高速公路、铁路、国省干线打造六条经济大廊道;依托重点镇、中心镇、特色镇和旅游新村、产业新村带动形成巴山田园综合体。注重城市设计,坚持以绿兴城、以文兴城、以游兴城、以产兴城、以彩靓城,塑造城市空间美感,彰显城市人文特色。加强建设管理,聚焦市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加强综合管网建设、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整治和城镇生活污水、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全力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提炼涵养新时代城市精神。

(十三)夯实一流营商环境建设根基。坚持把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作为全市“头号工程”,聚焦“全省最优、全国一流”目标,持续推进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

坚持开放第一引擎。持续打开山门、敞开心门,破除僵化行政思维和狭隘地域观念,以开放思维、开放胸襟、开放姿态,涵育“政府开明、政策开放、干部开拓”良好生态。主动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和周边区域的合作交流,利用友城关系、东西部协作、“创引帮”等平台深度挖掘合作潜力,不断拓展开放合作新路径、新模式。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健全企业退出机制,推动形成进退有序、优胜劣汰、充满活力的良性循环。

培育创新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以创新主体、平台、载体为支撑的创新体系,加快创建省级创新型城市,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落实省委“一头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一头抓产业技术创新和全社会创新创造”要求,实施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围绕做强特色产业集群加强基础应用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优化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知识产权保护、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等制度设计。围绕重点实验室布局、科技成果转化运用、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等领域持续深化厅市和校(院、企)市合作,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强化创新驱动发展组织保障,加大多元化创新投入,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努力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格局。

打造诚信第一品牌。坚持以政府诚信带动社会诚信,严格兑现招商协议政府承诺事项,全面摸排清理、积极稳妥和依法处理招商引资项目历史遗留问题。落实财政资金直达机制,精准推送税费优惠等政策信息,扎实开展涉企政策专项整治。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加强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及数据资源建设。推行信用承诺制,建立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强化事前事中事后信用监管。完善失信约束制度,健全失信主体信用修复机制,提高信用建设水平。

突出效率第一生命。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权责清单动态管理,持续推进向县乡放权。实施数字化赋能,打通信息壁垒,促进政务服务数据互通共享。精简行政审批流程,深化“一网通办”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最大限度减少审批事项、办事环节、证明材料、办理时限、收费项目,实现新开办企业零成本,全面提升政务效能。坚持全程代办、上门服务,为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提供便捷高效全面的政务服务、商务服务、社会服务,逐步实现村民办事不出村、居民办事不出社区、企业办事不出园区。

(十四)夯实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根基。

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深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推动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根基更加稳固、成效更加明显。

筑牢绝对忠诚的政治信仰。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持续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川陕苏区红军精神,加强王瑛、周永开等先进典型事迹学习宣传,凝聚全市上下坚定不移跟党走,擦亮鲜红底色、涵养忠诚本色,矢志当好红色基因传承人。

锤炼激情担当的干部队伍。坚持好干部标准,鲜明“用好五种人,七种人尤其不能用”选人用人导向,大力选拔忠诚干净担当的优秀干部。深入落实“讲真话、做实事、去繁冗,有情怀、扬激情、反颓废”基本要求,持续构建“宽松、和谐、干净”的人际关系环境和“宽容、激情、担当”的干事创业环境。加强年轻干部递进培养,常态推行“三线墩苗”“双向互派”“双导师帮带”,持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健全日常监管、考核考评、容错纠错、表扬激励及退出领导岗位干部作用发挥等机制,充分激发干事创业活力。

锻造坚强有力的基层组织。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扎实开展“巴中先锋”基层党组织创建活动,深化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推进两新组织“两个覆盖”攻坚,健全议事决策、监督约束、规范运行等机制,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维护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深入落实“两个责任”,持续深化政治巡察和政治监督调研,将“严”的主基调贯穿管党治党全过程各方面。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扎实推进以案促改,紧盯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深化系统治理,常态化惩治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严查基层“微腐败”。加强“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推动政治体检、现场验靶、暗访督查、谈心谈话、检视剖析、追责问责形成常态。完善多元监督体系,促进各类监督贯通融合。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治“四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大兴精文减会、务实调研、立说立行、亲力亲为、清正廉洁新风。

(十五)持续推动四向发力。集聚资源要素、汇聚各方力量,不断强化建设“三市两地一枢纽”动力支撑。

在上争支持上持续发力。建立向上争取政策、项目、资金责任清单,强化主动争取、主动汇报、主动沟通意识,形成领导干部带头争取、组建专班常态争取、协调各方联合争取浓厚氛围。围绕老区振兴发展,加强与国家部委汇报对接,积极争取重大产业和高校布局、重大科研创新平台、重大基础设施、财政金融、资源配置、生物育种等方面支持。围绕省“十四五”规划纲要,积极争取革命老区转移支付、革命遗址遗迹保护、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就地转化利用、公共服务补短板等方面支持。围绕革命老区区域协同发展,加强与延安、赣州、三明、信阳、百色等革命老区的沟通交流和合作互动,联合争取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红色旅游走廊、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等政策支持。

在外抓招引上持续发力。建立“市级统筹、行业指导、县区主体、驻外机构前哨”招商引资工作机制,构建上下联动、内外协同、资源共享招商引资格局。转变招商理念,坚持从给政策、拼资源、追数量向重环境、优服务、讲质量转变,强化专业招引、集约招引、精准招引。突出招大引强,围绕市级主导产业集群和县区产业定位,重点紧盯国有企业和行业领先企业开展招引。强化园区集聚,加快建设专业化、规范化园区,实现招商引资项目入园率70%以上。提升保障服务,坚持“一企一策”,健全重大招商引资项目“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方案、一抓到底”工作机制,强化全过程跟踪式服务,确保项目落地顺、建设快、发展好。

在内强培育上持续发力。持续实施企业培育培优“四百计划”,坚持把企业培育摆在推动发展的关键位置,严格落实促进实体经济、民营经济发展惠企政策,推动政策、服务、资源、人才向企业集中。定期发布民营企业榜单,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企业并购、债券重组、资本注入、整体合并等方式提升产业链控制力、市场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梯次培育一批国家、省级龙头企业,打造一批产业联盟和产业综合体。借助社会主义学院、省民营企业家学院、大巴山干部学院等平台,加大企业家队伍培养,提升现代企业管理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十四五”时期,力争全市企业在主板上市、AA+、全省大企业大集团100强等领域实现零突破。

在广聚民智上持续发力。加强党对人大、政协工作的领导,引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围绕中心大局开展专题调研、政治协商,积极建言资政、集智聚力。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履行职能、发挥作用,做好民营经济统战、党外知识分子、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工作,加强党管武装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广泛听取发展意见、凝聚思想共识。完善并实施荣誉市民制度。常态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党员干部下基层等活动,用好阳光问廉、政务访谈、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书记市长信箱等平台,深度访民情、听民意、解民忧,充分汲取群众智慧和力量。

四、切实加强工作保障,汇聚后发赶超振兴发展的强大合力

(十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统筹推进农业农村、财税金融、国资国企等重点改革,释放改革红利,增强发展活力。深入开展全国农村综合改革整市试点,集成推进土地承包改革、集体产权制度、集体经济组织运营等改革,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建立健全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统一规范交易规则和服务体系,引导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各类要素向先进生产力集聚,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增强重大任务、重点工作财力保障。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加强资本市场培育,持续壮大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基金,完善财政金融互动政策体系和现代金融监管体系,构建金融资本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良性机制。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整合重组、持续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龙头骨干集团,引导国有资本向主导产业、优势企业和重点区域集中,支持市属国有企业规范推进债转股,步入健康发展轨道。

(十七)夯实人才支撑。完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实施“百千万引才工程”,形成百名高层次人才领航、千名专业人才支撑、万名产业人才集聚态势。坚持产业链与人才链相衔接,持续开展“智汇巴中·才领未来”、网上“百日招聘”等专项引才活动,探索建立大学生创业谷,为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引进急需紧缺专业人才。用好用活特聘专家制度,设立“候鸟型”人才工作站,加快建设人才科创“飞地”,柔性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加大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回引力度,实施“巴山工匠”培养计划,探索建立职业农民教育和培训制度,深挖本土人才潜力。强化人才服务保障,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激励体系,定期开展对人才重视程度、培养使用、服务管理专项测评,加大人才工作宣传力度,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

(十八)加强社会治理。统筹发展和安全,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治理体系,全面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巴中。扎实做好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制定城乡社区治理权责清单,有效发挥融媒体、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道德银行”“有事来协商”等平台作用,全面推行“四议四调四评”工作法,扎实开展“十项微改革”,提高基层治理效能。全面加强依法治市工作,深入推进“八五”普法,构建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健全立体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社会协同应急能力建设,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预防控制机制,抓实安全生产、食品安全、森林防灭火、疫情防控等底线工作,有效防范重大风险,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十九)健全落实机制。坚持把抓落实作为检验领导干部政治品质、执政能力、工作作风的试金石,引领全市上下以高度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推动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落地落实。健全市委常委挂包、重点工作督查机制,鲜明体现绩效考核抓大事、盯重点、找问题、促落实的指挥棒作用。建立健全重点项目现场验靶交账、市委全会县区委书记述职测评、常委会工作检视等制度,着力营造比学赶超抓落实的氛围。开展全市十大争取落地政策、十大招商引资项目、十大贡献突出企业、十大创新突破举措、十大为民解难事项评选表扬,突出正向激励,催生抓落实的动力,激发崇尚实干、克难攻坚的责任担当。

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中共四川省委的领导下,负重前行,奋力拼搏,为加快建设“三市两地一枢纽”、实现老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奋斗



当我成了你 发表于 2021-7-20 15:05:39

像这些东西,希望能够尽快实现

兰德酷路泽 发表于 2021-7-20 18:11:15

好好发展

你趴在地上抽烟 发表于 2021-7-20 20:17:41

好好发展吧,加油加油加油

太阳5103 发表于 2021-7-20 22:08:44

支持支持

mxfzxn520 发表于 2021-7-20 22:15:10

这好长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巴中市奋力后发赶超振兴发展加快建设“三市两地一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