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家余翰林府邸入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5月9日,巴中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正式公布。在29处文保单位中,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多达15处,其中岳家镇余焕文府邸中门入选其中。
其前身为余氏祠堂,建于清咸丰年间,距今已经150年了,位于岳家镇街道老粮站处,上世纪四十年代,余氏祠堂被拆,现仅存一个余氏牌坊即中门。
余家是晚清巴中名门望族,进士余焕文在儿子余堃考中翰林修好府第后,又把余氏家规“孝友一家存古道,公平二字守前规”刻于余氏官邸中门,横批“积善余庆”,积善余庆为余氏先祖入蜀制订的家规,被巧妙地将姓氏融入其中,题写在牌坊之上,更镌刻在余氏后裔的心间,成为一代代余氏族人的精神信仰,启佑后人。
余焕文生于清宣宗道光五年(1825年),卒于德宗光绪十八年(1892年),享年六十八岁,字伟斋,四川巴州城南岳家场(今四川省平昌县岳家镇)人,祖籍湖北武昌府大冶县余胜庄,光绪十六年(1890年)进士余堃之父。长好古文辞,而讨论农田水利、边防、军政诸书尤勤。咸丰二年(公元一八五二年)举于乡,以父病不与会试。十年,中进士,授礼部主事。告归,杜门养母教子。会寇作,起治团练,寇辄为所败。骆秉章延至署,欲奏辟之,不可,就请督办川北团练。刘蓉抚陕,奏请调焕文自助,焕文辞之再四,不允,母感其意,命之行。陕乱平,归,筑室山中,聚书数万卷,吟诵自适。累主讲宕渠书院、龙山书院。光绪十六年,川督刘秉璋疏荐其卓行,特赏四品卿衔。卒,赴葬者千人。焕文著有《梦传文钞》八卷,《日记杂录》二卷,《两汉读史论断》二卷,《鞭心录》四卷,《大中讲义》二卷,均《清史列传》并传于世。
其五子余堃(1862-1921),字子厚。咸丰七年进士。幼承父教诲,敏而好学。光绪十一年(1885)拔贡,十四年中举,16年入翰林院庶吉士,故俗称余翰林,又因排行第九,因为聪明过人,故乡人呼之为九翰林。以编修充湖南乡试副考官调任陕西提学使。余重视兴学,广纳生员,士风蔚然。后兼任布政使,严绝贿赂,休养民生,吏服民怀。时值辛亥革命,陕人群推余为都督,他辞不受命,去汉中留侯祠遁入空门。民国初,微服归里。袁世凯派人到家,邀任教育总长,仍拒绝。坚持“结庐金山,以书史自娱,乡居十余年,练团与学,救荒济贫,恒竭力以赴”。解囊兴办金斗寨高等小学(平昌县金山中学前身),先后有巴中、达县、营山、渠县、宣汉等地的学生来学习,最多时达900多人。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革命烈士刘伯坚是其中得意弟子之一。后来又创办金斗寨女子高小。
民国八年(1919),巴中县川军纵队长郑启和,慕余名望,派人送大洋(银元)二千元到家,堃不接受。经众亲友劝告,又迫于郑的权势勉强受礼。堃将钱用来购买20多石谷子的田产,送给岳家乡“育才会”,帮助贫困学生购买书籍和到京、省考试的路费等。余堃还捐谷子给岳家乡“十善会”,帮助解决贫苦人民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如买棺材、买医药、缝衣服等。余堃还喜欢栽花、种竹、植树,教育家人劳作稻禾、菜园,并派人到南充学习栽桑、养蚕等技术。
余堃任陕西提学使期间,参与了清末新政以来陕西教育史上许多变革性事件,许多新式学校(堂)的创办都有他的影子。著名学者吴宓先生记载,要不是陕西提学使余堃在考试条件上给他略有宽松和灵活处理的变通,后来就无缘上清华学堂读书。(《吴宓自编年谱》91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12月版)
余堃学问上师法宋儒,为人严厉不苟。工书法,兼善各体,字似钟繇、王羲之、颜真卿,富于变化。有《李英多墓表》等文及书法作品传世(平昌县龙岗寺海螺沟有其题联)。
余堃结庐金斗寨(今翰林院),在书房门额书“止止”二字,昭示辞官心迹。前一个“止”字,意思是做官到此为止,语出《庄子·养生主》“官知止而神欲行”;后一个“止”字,意为栖息,出自《后汉书·张俭传》“望门投止”典故,此处的意思是安居金斗寨。
居金斗寨翰林院,余堃以书史自娱,闲雅佣作,莳花种竹,树理稻蔬。造诣者多不识,谬呼传事。入门见之,乃相惊笑。其性情、行为颇有“魏晋遗风”。
翰林院位于金斗寨制高点锣锅顶下,占地十余亩。门前一对石狮威武侍立左右,口中的石珠运转自如。大门内是一长廊,设有门房,专人引见来客、禀报主人。长廊右侧为两丈高的砖墙,墙中间耸立中门;左侧是丈余高的花窗砖墙,前面为护院及佣人居所。迈进中门是一院坝。院坝右侧葡萄架搭成绿色走廊,夏日,人行其中,串串葡萄摩肩擦脑。繁茂的爬山虎绕满墙壁,台阶上盆景高低错落。院坝正前方为堂屋,亦是供奉祖宗牌位的神龛。佛灯彻夜通明,每天早、中、晚三进香,烟雾缭绕。堂屋两侧为主人居室,天楼地楼均为木格玻璃窗。室内古玩字画琳琅满目。院坝左侧为立于荷花池中的吊脚楼客厅,荷花盛开时节,清香扑鼻,沁人心脾。台阶向西为一道圆门,经走廊进入客室、餐厅。客室、餐厅壁内安设供暖铁管,冬天炉子生火,室内既暖和又卫生。过圆门往南是花园。花园里四季均有鲜花开放,经心灵手巧的花工修剪,花丛与景观树,或宝塔形或扇形或波浪起伏形,各有造型,变化多端。花园内,曲径通幽,蜂飞蝶舞,让人流连忘返。翰林院就是余堃的“桃花源”。
非常遗憾,今天我们已不能看见翰林院的全貌了。从翰林院遗留的少部分建筑,我们仍能观其规模与大概,仍能感受到它昔日的恢宏气派与精致华美。1951年“土改”后,翰林院被政府没收,分给余氏家族的几户佃户居住。住在遗留的老宅里的居民就是佃户后人。仅存的老宅已残破不堪。
余寿濠(1911-1988),字悟庄,余堃孙,民国时期巴中“三才子”之一(岳家寺余悟庄的文才、云台孙筱鸣的辩才、江口巨君敏的口才,三人均毕业于张澜任校长的成都大学(川大前身)。自幼聪明好学,性情孤傲。在成都大学读书期间,成绩优秀,系该校高才生,对同学杨森之女的追求也不屑一顾。后来又到上海求学,民国十九年(1930)毕业于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文学系,随后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研习历史。
回国后,地方政府、部队、学校慕名争相聘请,先后任二十九军军部秘书、重庆行辕秘书、江苏省财政厅秘书、四川什邡县教育局局长、巴中中学教导主任等职。新中国成立土改”后,调平昌县涵水小学代课。因书法在县内最有名气,各单位吊牌、公共场所纪念性大字均由他捉笔。1956年,调入刚成立的平昌师范学校任教,讲授古典文学,有《古代散文译著》讲稿。1961年在“清理阶级队伍”运动中,被学校开除。1979年平反复职,因年老体衰,不再授课,在平昌中学做教学顾问。后当选为平昌县政协副主席,1988年12月病故,葬于县光荣院右边山腰。
余涧兰,余堃孙女。民国时期,在武汉大学读书时坚信共产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期间,只身奔赴延安。抗大毕业后,分配到东北、华北敌占区搞地下工作,历任县委书记等职(有几个月曾在地道里工作,眉发皆白)。抗战胜利后,转入白区做地下工作,与某报总编(主笔)结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南地区行署对外联络处处长、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长、四川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四川省高等教育局副局长等职。任省高等教育局副局长期间,余涧兰发表教育教学论文数十篇,为四川高教事业发展尽了自己的力。1992年,余涧兰为家乡金山小学失学儿童捐款一千元。
附注:清代巴中属于保宁府,共有进士13人。其中,巴州7人:唐正恩、余焕文、余堃、王纪、彭庆文、周绳武、李含菁;通江县3人:朱昱、李其纲、李锺峨;南江县3人:岳度、岳维、徐炳唐。而为人熟知的白衣吴镇(吴翰林),因当时地属绥定府(今达州市),故不计入此列。
以上相关图片素材来源自平昌零距离网友自行发布,转载使用请与发布者ID联系。
这么近都没去过 辛苦楼主发帖了 我祖爷教书地方,从小就听爷爷讲 我祖爷教书的地方,从小就听爷爷讲 补二:光绪三十一年,朝廷“以学行卓著,予四川故四品卿衔礼部员外郎余焕文国子监典籍衔”。 补三:欣赏余焕文的川督刘秉璋和余是同年。另外,余与平昌白衣镇吴镇也为同年。 补1:余堃为二甲庶吉士,光绪二十一年授编修。 河源渡 发表于 2020-5-13 18:26
就是内容有点多,受累了。
辛苦了~ 资料整理得好细节啊! 文中最后一图为岳家双竹堂,现为省级文保单位,更多精彩故事请关注后续《双竹堂,祖先漂泊旅程中落脚的最后一站》。 干堰塘一匹哥 发表于 2020-05-13 18:18
资料整理得好细节啊!
就是内容有点多,受累了。 时不我与的哀愁 发表于 2020-05-13 18:27
辛苦了~
我负责分享,大家来欣赏 把我家的房子拍进去了,可惜现在破房子都没有了 曾晨光 发表于 2020-05-13 20:20
把我家的房子拍进去了,可惜现在破房子都没有了
这是几年前拍的了
页:
[1]
2